一、改造目标
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、水质达标率及运行经济性为核心,具体包括:
处理能力提升:满足乡镇人口增长及污水排放量增加需求(如从300m³/日提升至800m³/日,覆盖未来5年发展需求)。
水质达标:出水标准从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18918-2002)一级B提升至一级A或更高(如准Ⅳ类),重点降低氨氮、总磷等指标。
降低能耗与成本:通过技术优化,减少电费、药剂费等运营成本。
可持续性: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(如回用于灌溉、冲厕),强化污泥处理(如脱水设备升级),减少二次污染。
二、现状问题分析
乡镇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:
设施老化:设备老旧导致实际处理能力下降(如原设计500m³/日,实际仅300m³/日)。
工艺落后:多采用活性污泥法,存在能耗高(1.5元/m³)、污泥产量大、脱氮除磷效果差等问题。
配套不足:管网覆盖率低,污水收集率不足(部分厂运行负荷低于60%)。
管理薄弱: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,缺乏智能监控系统,水质波动大。
三、核心技术路线
根据处理需求及经济性,推荐以下技术组合:
1. 主体工艺升级
MBR(膜生物反应器)技术:通过膜分离替代传统二沉池,强化氮磷去除,出水水质稳定达标(氨氮、总磷等指标显著降低),适用于水质要求高的场景(投资约50万元/500m³/日单元)。
AAO+滤池工艺:在原有厌氧-缺氧-好氧(AAO)工艺基础上,增设滤池(如生物曝气滤池、石英砂过滤器),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,提升出水精度(适用于一级A标准改造)。
2. 主要设备更新
污泥脱水设备:替换老旧设备,提升污泥处理效率。
智能监控系统:引入在线水质监测、自动加药装置,实现运行参数实时调控,降低人工成本。
3. 配套管网完善
新建/改造污水管网,提高收集率(尤其针对老城区雨污合流问题),确保处理厂负荷率达60%以上。